01 平臺是中臺嗎
在阿里巴巴完美落地中臺戰略后,很多企業開始與阿里的中臺對標。其中有不少企業在十多年前就完成了大一統的集中式系統拆分,實現了從傳統大單體應用向大平臺的演進,他們也按照業務領域將公共能力和核心能力分開建設,解決了公共功能模塊重復投入和重復建設的問題。
那這是不是阿里所說的中臺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阿里的中臺到底是什么樣的。
阿里業務中臺的前身是共享平臺,而原來的共享平臺更多是被當作資源團隊,承接各業務方的需求,并為業務方在基礎服務上做定制開發。
阿里業務中臺的目標是把核心服務鏈路(會員、商品、交易、營銷、店鋪、資金結算等)整體當作一個平臺產品來做,為前端業務提供的是業務解決方案,而不是彼此獨立的系統。這種能力有別于傳統的煙囪式的系統建設方式。
有些企業的IT人員說:“我們系統很多,功能很強大,所有業務點都有系統支持,但為什么業務人員總抱怨系統做得不夠好,業務響應不夠快呢?”
其實這是一個很多企業都在討論的、應用“可用”與“好用”的話題。拋開商業模式的原因,問題根源很有可能出在系統的共享、聯通和融合能力上。在進行應用建設時,有些人可能會站在部門或個人利益的角度,特別強調和關注應用的局部“可用”,卻忽略了企業級業務和流程的整體“好用”。
有的企業由于缺乏總體規劃,應用建設目標不夠明確,加上天然的組織架構、數據和業務邊界,很自然地就出現了明顯的系統邊界和系統重復建設的問題,難以支持企業級業務能力的快速融合,不能快速響應企業級業務和商業模式創新,對前臺一線業務支持和融合也不夠好,難以在前臺形成一致的用戶體驗,最終影響企業業務發展。
這種問題在業務領域分布廣泛的大型集團級企業可能會更加突出。而對于大型企業而言,要想解決從“可用”到“好用”的問題,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傳統企業大平臺戰略和阿里中臺戰略的主要差異。
傳統企業的很多平臺只是將部分通用的公共能力獨立為共享平臺。這類平臺雖然可以通過API或者以數據服務的形式對外提供共享服務,解決系統重復建設的問題,但它們并沒有與企業內的其他平臺或應用實現從前端到后端的頁面、業務流程和數據的全面融合,沒有將企業核心業務服務鏈路作為企業級解決方案來考慮。各平臺仍然是分離且獨立的,本質上仍然是煙囪式建設模式。
可見,項目級的平臺雖然解決了公共能力復用的問題,但與企業級中臺的建設目標顯然還有一定差距!
.png)
02 中臺到底是什么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用這句話形容技術圈對中臺的理解再合適不過了。這也說明了大家對中臺的定位和理解還存在很大的爭議。
我們先看一下阿里對中臺的定義:
中臺是一個基礎的理念和架構,我們要用中臺的思想建設、聯通所有基礎服務,共同支持上端的業務。業務中臺更多的是支持在線業務,數據中臺則提供基礎數據處理能力和很多的數據產品供所有業務方使用。即由業務中臺、數據中臺、算法中臺等一起提供對上層業務的支撐。
再看一下ThoughtWorks對中臺的定義:
中臺是企業級能力復用平臺。
綜上,我們可以提煉出幾個關于中臺的關鍵詞:共享、聯通、融合和創新。聯通是前臺以及中臺之間各業務板塊的聯通,融合是前臺企業級業務流程和數據的融合,并以共享的方式支持前臺一線業務的發展和創新。
我認為,中臺首先體現的是一種企業級的能力,它提供的是一套企業級的整體解決方案,解決小到企業、集團,大到生態圈的能力共享、業務聯通和融合的問題,支持業務和商業模式創新。通過平臺聯通、業務和數據融合,為前臺用戶提供一致體驗,更敏捷地支撐前臺一線業務。
中臺來源于平臺,但與平臺相比,中臺更多是一種理念的轉變,它主要體現在這三個關鍵能力上。
- 對前臺業務的快速響應能力。
- 企業級的復用能力。
- 從前臺、中臺到后臺的設計、研發、頁面操作、流程、服務和數據的無縫聯通、融合能力。
03 傳統企業中臺的建設策略
與傳統企業不同,擁有流量入口的超大型互聯企業是互聯網生態圈的創造者,而傳統企業只是生態圈種群中的個體,除了需要做好原有的傳統渠道業務外,還需要融入互聯網生態圈,其商業模式、個體能力,以及與其他個體共生的能力決定了它的發展潛力。
相對互聯網企業而言,傳統企業的渠道應用更加多樣化,有面向內部人員的門店類應用、面向外部用戶的互聯網電商以及移動App類應用。這些應用面向的用戶和場景可能不同,但其功能與產品同質化嚴重,基本涵蓋了企業的核心業務能力。
此外,傳統企業也會將部分核心應用的頁面或API服務能力開放給生態圈第三方,實現業務的優勢互補,相互借力發展。
為了適應不同業務和渠道的發展,過去很多企業的做法是開發很多相互獨立的應用或App。但由于IT系統建設初期并沒有企業級的整體規劃,平臺之間融合不好,直接影響了用戶體驗,歸根結底是用戶并不想安裝那么多App。
為了提升用戶體驗,實現統一運營,很多企業開始縮減App的數量,在一個App中集成企業內的所有能力,聯通前臺所有的核心業務鏈路。
由于傳統企業的商業模式和IT系統建設發展的歷程與互聯網企業不是完全一樣的,因此傳統企業的中臺建設策略與阿里中臺戰略也會有所差異,中臺需要共享的內容也不太一樣。但是傳統企業的中臺建設策略與阿里的中臺建設策略基本相同,都需要從業務中臺和數據中臺這種雙中臺的模式開始建設,如圖1-1所示。
.png)
▲圖1-1 “業務+數據”雙中臺建設模式
我們來分析一下企業中臺的能力建設過程。企業中臺業務能力建設一般會經歷“分”和“合”兩個過程。通過將企業可復用的能力沉淀,形成多個不同業務領域職責單一的中臺領域模型,然后對這些不同類型的中臺業務能力進行組合和編排,形成企業級業務能力,從而在企業領域模型的“穩”和商業模式與業務流程的“變”中找到最佳平衡。
“分”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業務領域邊界劃分和微服務拆分,建立穩定的、單一職能的領域模型,讓業務和應用具有更強的擴展和復用能力。但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根據單一職責原則實現業務能力的復用和高內聚。
分的過程主要發生在業務中臺,在完成業務領域和微服務拆分后,降低了應用建設的復雜度,使業務和應用具有更強的擴展能力和穩定性。
在完成業務能力拆分后,我們還需要對這些拆分后的、穩定的、可復用的核心領域能力進行組合、編排和融合,形成企業級能力,從而靈活快速地適配外部業務和流程以及商業模式的變化,這是“合”的過程。
“合”包括業務融合和數據融合。業務融合主要作用在前臺,實現企業不同業務板塊能力的聯通、組裝和整合,實現企業級業務流程的融合,提供一致的前臺用戶體驗。而數據融合則主要作用在數據中臺,實現企業不同業務板塊數據的匯集、集成、智能分析和商業模式創新等,為企業前臺業務提供統一的智能化數據服務。
在進行業務領域劃分和中臺設計時,由于渠道多樣化,傳統企業不僅要將通用能力中臺化,以實現通用能力的沉淀、共享和復用(這里的通用能力對應DDD的通用子域或支撐子域),還需要將核心能力中臺化,以滿足不同渠道的核心業務能力共享和復用的需求,避免傳統核心和移動互聯等不同渠道應用之間出現“后端雙核心、前端兩張皮”的問題(這里的核心能力對應DDD的核心子域)。
上述這些都屬于業務中臺的范疇,需要我們解決核心業務鏈路的聯通和不同渠道服務復用的問題。
- 注意:“后端雙核心、前端兩張皮”主要是指IT重復建設的問題。對于相同的核心業務領域,傳統核心應用和移動互聯應用分別采用不同的技術棧重復建設,出現傳統應用和移動互聯應用兩個核心。而兩者在前端技術棧和展現方式又完全不同,無法復用。
綜上,在中臺設計和規劃時,我們需要整體考慮企業內前臺、中臺以及后臺應用的協同,實現不同渠道應用的前端頁面、流程和服務的共享,還有核心業務鏈路的聯通以及前臺流程和數據的融合、共享,以支持前臺一線業務和商業模式創新。